【給十九歲的我】紀錄青澀年輕人獨特稜角 專訪英華女生主角談真摰成長史

娛樂

發布時間: 2023/02/06 15:20

最後更新: 2023/02/08 10:32

分享:

分享:

以傳統名校英華女學校重建為背景的紀錄片《給十九歲的我》,片中 5 位學生(左起:馬燕茹、Madam、阿佘、阿雀、Shirley)上周重回母校出席電影感恩會。(湯致遠攝)

紀錄片《給十九歲的我》於過去的周末弄得滿城風雨,當中有同學直指一直反對電影公映,但一直未有被正視,英華女學校前校長李石玉如,及紀錄片導演張婉婷分別致歉,並於今日(2月6日)暫停公映。在電影上映前,本報亦做了一個專訪,現摘錄如下。

紀錄片好看,有的因為充滿獵奇,有的因為真摰,而當被紀錄者是年輕人時,更易讓人邊看邊忍俊不禁,亦同時讓人心痛不忍,因為成長大多帶着傷痛。花了10年時間攝製的紀錄片《給十九歲的我》,是作為英華女學校校友的張婉婷導演為紀念學校重建的作品,以鏡頭追蹤記錄6位於2011年讀中一的師妹,在校舍歷經變遷的10年來的成長。

要數紀錄少年成長的紀錄片,14年前本港一套《音樂人生》令人難忘,片中年僅11歲的音樂神童充滿悲傷及憤懣的表現,讓人驚訝孩子的早熟以及寂寞。11歲的年紀,正正是今天正式公映的一齣紀錄片《給十九歲的我》當中女學生們一開始被拍攝的年紀。

紀錄片緣起是為記錄英華女學校的重建,2011年時任校長的李石玉如希望記錄這重大時刻,想到當年的中一生剛好將經歷3個校舍,即原校至深水埗的臨時校舍,再重新回到重建後的新校舍,便想到拍攝一齣以學生為主、學校重建為背景的紀錄片,以鮮活方式記錄校園蛻變。現已榮休的前校長李石玉如找來校友張婉婷任導演,作為紀錄片的負責人,開始了這齣意外地歷時10年的浩瀚製作。

阿佘在感恩會上指影片令自己缺點被放大,但若能消化及調整心態,便是學會愛自己的第一步。(湯致遠攝)

上周新校舍辦發布會

《給十九歲的我》記錄了6位英華女生的成長,有美麗的反叛少女阿佘(佘麗薇)、直言「Hea」是生活態度的阿雀(倫凱頤)、刻苦練習單車的馬燕茹、從小矢志做警察的Madam(羅曉淳)、家庭背景複雜的香港小姐(江冰瀅)及渴望母親關心的學生會會長阿聆(王卓聆)。片中亦有一位意外牽涉的「Side Cast」Shirley(陳可兒)令人印象深刻,成績優異且品性乖巧的她,既是問題少女阿佘的好朋友,亦是與Madam充滿磨擦的領袖生拍檔。

早前《給十九歲的我》一眾台前幕後邀請傳媒於英華女學校舉行感恩會,片中幾位女學生再一次來到鏡頭前,並非演員卻擔起了「主演」的職責,接受訪問,重溫當年點滴。影片從2011年開始攝製,當年11歲的初中生,今天已是23歲婷婷玉立的少女,有人成了音樂老師,有的快將成為醫護界一分子,亦有人重返校園後找到新目標。

反叛少女圓醫護夢

雖在片中被標籤為反叛少女,阿佘對於實踐個人志願卻是相當明確,且成功達標。「我DSE考得不算好,唔上唔落,第一年入不了心目中的醫護學系,便讀相關的Asso(副學士課程),然後第二年升上了港大醫護,今年Year 5,明年畢業。」作為傳統名校的畢業生,她卻直言公開考試並非全部:「我覺得DSE考得不好不要緊,可能我自己一早已確定想做醫護,所以考壞了便馬上循另一條路繼續行,沒有太執着在成績上,認清自己的目標更重要。」

阿佘的中學校園日子過得並不輕鬆,在片中亦見她遭同學排擠、議論,除了好朋友Shirley外,一直愁眉不展兼形單影隻,沒有一般中學少女的活潑熱絡。自言親身經歷過校園冷暴力欺凌的她,希望紀錄片能帶來影響。「現在回想就覺得彷彿是一種磨練,因為曾被人Bully、被人放上討論區,所以現在影片公映,自己的心理壓力反而不太大。但也希望來看的人,不論是有欺凌人,或是遭到欺凌的,都有正面影響。我相信若本性是善良的人,只要遇到觸發點,就能喚起善意。」

本身並非「主角」的Shirley非常捧場,幾場電影活動都見她的身影,似是乖學生本質使然,也或許是本着支持好姊妹阿佘的心意。「我自己已看了好幾次,每次看感受都不同!」在片中Shirley出鏡不多,但品學兼優的形象異常深刻,尤其最後她以極佳成績畢業,卻未有入讀一般人心目中的神科,而是進入了中大音樂系。「我自小已很清楚自己喜歡的是甚麼,亦很開心家人和老師支持。我覺得應該要投入自己真心喜歡的事,那種快樂才能長久保持。」

學生感謝留下珍貴紀錄

中學時Shirley為Head Prefect,需要幫助老師維持同學紀律,品性乖巧的她卻多次包庇「壞學生」阿佘,當中的姊妹情不只令攝製團隊動容,也感動不少觀眾。Shirley笑言至今仍常與阿佘聯絡,她很感恩有這一齣紀錄片,為自己以及好朋友留下了珍貴的回憶。作為DSE前輩,她以自身例子鼓勵準考生:「無論成績如何,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,我相信投入在自己喜歡的事上的快樂,會比選擇別人眼中的神科更實在、更長久。」

感恩會上,阿雀坦率笑稱新校舍很好但自己卻沒有機會享用,指情況恰恰好是「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」,更指紀錄片讓她回看與父親關係,感受良多;從小立志成為警察的Madam指影片讓自己想起初心,可以作為未來前進的動力;前港隊單車隊成員馬燕茹則認為重看過去的自己,得到了反思與沉澱的機會。

那些年的青澀、純真、反叛,雖然驟眼看似已換上成熟的打扮或圓滑的言談,細看下卻不失年輕人的獨特稜角。一齣關於香港學生的紀錄片,記錄了成長,也記錄了歷史,難得且真摰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紀錄片發起人兼前校長讚學生勇敢

拍攝紀錄片《給十九歲的我》是英華女學校前任校長李石玉如的想法,片中後段透露,石校長在榮休後才公開自己罹患癌症,即在任最後兩年的日子中,她堅持着學校的職務,同時獨自承受病痛,默默接受治療。作為一校之長,她以慈愛的姿態照顧學生,同時以極堅韌的心志帶領學校重建,令人肅然起敬。

感恩會上,久未露面的她操著因治療而變得沙啞的聲音致辭,一再感謝校友張婉婷導演以及攝製團隊的付出,更坦然指影片讓她驚覺作為教育者的不足,以及學生的可愛和勇敢。「當我看見自己在戲院銀幕上出現時,我是覺得驚嚇,然後想到我作為一個成年人也這樣大反應,那我的學生必定更大衝擊,讓我非常欣賞她們。因為一個人能夠面對自己的過往,並且超越自己,是非常強大的成長。」

記者:王嵐